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 >北京

探测火星到底难在哪里? “天问一号:火星征途”科学传播工作营成功启动

2020

/ 08/03
来源:

大众报业·海报新闻

作者:

张艳

手机查看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张艳 北京报道

  2020年8月2日,由中国科普研究所主办,北京天文馆、中国数字科技馆、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协办的“刊媒惠-科学传播工作营”之“天问一号:火星征途”活动在北京天文馆成功启动。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王京春研究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北京天文馆副研究员刘茜、北京凌空天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设计师邓帆博士等行业专家,人民日报新闻战线杂志社、中国新闻网、中国网、腾讯网、科普中国、北京科技报等权威媒体代表,森林映画、一刻馆等文创团队,以及北青学通社的科学小记者代表等出席本次活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高级工程师单欣岩女士主持了全场活动。中国数字科技馆、百度百家、学堂在线、大众网、浙江在线、湖北经视等多家平台同步在线直播,共同打造了火星探测的科学传播盛宴。

  火星,这个荒凉空寂、砾石遍布的红色神秘星球,是地球的近邻。从西方的“战神玛尔斯”到东方“荧惑”,从儿时熟悉的“火星叔叔马丁”到近年热映的《火星救援》,无不反映了我们对这颗近邻星球极大的兴趣。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探测器“天问一号”,在海南文昌发射基地顺利发射升空。此次任务为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首次应用性发射,也是我国运载火箭首次执行地球-火星转移轨道发射任务。火星探测器发射升空后,经过大约7个月的飞行,将于2021年2月到达火星,开展火星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并对火星表面重点地区进行精细巡视勘查。在探月工程日趋完善后,中国航天进一步延续“超级模式”,开始向更深远的外太空进发。我国的行星探测工程以爱国诗人屈原的长诗《天问》命名,寓意着探求宇宙科学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探测火星到底难在哪里?关于火星有哪些已知和未知?科学家们是怎么知道的?运载火箭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刊媒惠-科学传播工作营”之“天问一号:火星征途”活动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活动现场,庞之浩为观众讲述了火星探测的概览,并分析了探火工程的八大难题。他表示今年全球发射的三个火星探测器各有亮点,天问一号“一举三得”,有望创造奇迹。

  刘茜讲解了科学家是如何探索火星的奥秘的,这次火星探测工程用什么工具和方法带给我们更多关于火星的认知。

  邓帆以我国运载火箭的研发历程为主线,对比国外的技术发展路径,探讨了未来火箭的研发趋势和任务需求。

  “天问一号:火星征途”活动采用专家讲座+线上工作营的创新形式,联结科学家、大众媒体和文创机构,叠加媒体机构的内容策划能力和文创机构的创意创造能力,分设多个线上工作小组,通过选题创意、交流讨论、协作互动等环节,共同创作出专业、准确、形式多样的科学传播内容。三位专家还围绕火星与探火工程展开了对谈讨论。专家们深入浅出的讲解,迎来了在场媒体和观众们的一阵阵掌声,现场和线上的观众也纷纷提问,交流的气氛十分热烈。

  围绕科学记者如何客观报道前沿科学进展、如何创作和运用多种通俗易懂的内容形式向全民普及科学成果等核心问题,中国科普研究所和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合作开展“刊媒惠-科学传播工作营”系列活动,关注科学热点问题和前沿科学进展,为科学家群体、媒体工作者群体和文创机构搭建交流互动、共创科学传播内容的常态化平台,加深媒体工作者们对科学原理、科学真相和科技进展的理解,拓宽科学视野,创造性地生产多种形式的科学内容,更好地服务于科学走近大众的目标。

  王京春在致辞中提到:“‘刊媒惠-科学传播工作营’2020年的系列活动将成为连接科学家、媒体工作者、文创工作者及大众的一座桥梁。面对未来的各种挑战,科学呼唤创新,科学传播呼唤创新,相信这一系列活动将为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活动的最后,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王京春和北京天文馆副馆长齐锐博士为参加今天讲座的专家颁发“科学普及使者”荣誉证书,感谢他们为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升做出的贡献。

  科学传播之路任重而道远,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离不开科学家、媒体、文创机构、公众等多方的积极参与和深度连接。“刊媒惠-科学传播工作营”让科学传播插上创新的羽翼,飞向更高的天空。

  相关链接:

  出席嘉宾:

  庞之浩,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神舟传媒公司首席科学传播顾问,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卫星应用产业协会首席专家,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首次太空授课专家团队组成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北京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知识就是力量、太空探索、中国国家天文和科普创作杂志编委,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重大航天活动直播。

  刘茜,北京天文馆副研究员,科普影片编导和科普作家。编导、著述、译介多种科普影片和图书,作品曾获科技部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提名、中国科普作协优秀科普作品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等荣誉。

  邓帆,博士,北京凌空天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设计师,从事高速飞行器及远程点对点运输系统总体设计工作,参与多发返回式商业空天飞行器的设计及发射任务。曾任职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某总体所,先后获火箭院技术改进奖14项,授权国防及发明专利11项。

  中国科普研究所:

  中国科普研究所于1980年由中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高士其先生提议,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它是直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是中国唯一国家级从事科技传播和科普理论研究的机构,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挂靠单位。

  中国科普研究所主要研究范围包括科技传播对象、内容、渠道及机制等理论研究,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监测和分析,科普效果评估,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的调查及理论研究,科技科普教育的理论研究,国外科技传播研究,国内外科普作品和作家研究等。

  中国科学媒介中心是中国科普研究所所属的非独立法人、非营利的学术组织。致力于促进科学家和媒体的互动交流;为公众获取准确、权威、及时的科技信息搭建平台;围绕社会热点焦点和重大突发事件中科学话题提供信息和渠道;提升科学家与媒体的科技传播能力;推动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科学媒介相关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美显

相关推荐 换一换